清华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学校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学科专业建设、加强有组织科研,着力培养能够充分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坚持立德树人,高站位做好思想政治引领。统筹推进面向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政体系,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导学思政深度融合、同向同行,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学校党委书记担任学校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牵头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每学期由校党委书记讲授第一讲,面向国内高校开放后,2024年春季扩大吸引全国227所高校的103万名学生参与。组织7位院士和6位文科知名学者参加“一课多师”大团队,参与和指导集体备课,共同打造思政“金课”。开设全校必修思政实践课,学校负责同志牵头设计并负责四大教学板块,统筹思政理论课与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要求,学校安排专项经费,实现思政实践教学本科生全覆盖。打造校园研学“大思政课”,开设6条校园红色讲解路线,让清华大学的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文化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继承和发展“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育人传统,全面实施“五育并举”的教育模式,发扬清华大学的体育精神,建设高质量的美育和劳动教育体系。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一体推进,《践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创新人才》获评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强化目标导向,高标准推进培养体系改革。立足培养一流人才方阵、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高地,系统化推动教育教学深层次改革。制定学校2030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8个关键领域和28项具体任务,夯实本科生的全面成长基础,加速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探索清华特色的书院制,形成理工衔接双学士学位、导师制、本博贯通等新型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和更大成长支撑。推进本科生培养方案“提质减量”改革,强化优质课程示范引领作用,建成220余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立数学、化学、生物学等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主动调整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加大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14个关键领域,探索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工程师培养体系。举办“国防科技人才月”“西部人才月”活动,积极向西部地区、重要行业领域、学术科研单位输送人才。
深化学科建设,高水平筑牢人才培养根基。积极推进“一流学科培优行动”,重点支持计算机、电子与通信、核科学与技术等若干学科加快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实施工科发展“双T”计划,围绕下一代互联网等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工科布局。实施理科提升“双E”计划,强化拓扑量子物态与计算、分子基尖端材料等特色方向优势,推进前沿性、创新性、引领性基础的科学探索。促进文科高质量发展,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世界传播通考》丛书前30卷、《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13辑,推进中国特色管理学、中国经济实践与经济思想研究,为解决中国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完善医学学科体系,重组医学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建设创新型、国际化、学科融合的清华医学园区。成立心理与认知科学系,加强意识起源、智能本质等基础研究,构建和完善心理健康理论体系,积极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大力推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三年内新增15个学科专业授权点,建成10个校级跨学科交叉研究机构。
加强有组织科研,高质量锻造国家战略人才。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制定2030创新行动计划,努力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深入开展有组织科研,夯实基础研究,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努力做到“科研创新成果与国家发展需要丝丝相扣”,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围绕国家支柱产业凝练“卡脖子”问题、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寻找共性技术问题、围绕未来产业定位前沿科技问题,结合学科科研优势,辅以科技前沿分析,发挥战略科学家作用,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开展集成电路、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8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联合20余家领军企业成立高性能芯片互联技术联盟,推动构建算力网络及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产业生态。在基础研究领域,重点部署天文、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7项重大基础研究,加强锦屏地下实验室、宽能谱超高通量堆和宽视场光谱巡天望远镜等重大科技设施建设,重点突破暗物质暗能量本质、迁移体、神经机械感知等重大科学问题,在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中锻造一批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